吸收入血的铅离子形成为可溶性磷酸氢盐铅、甘油磷酸化合物及蛋白质化合物,最初随血液分布在全身各组织器官内,其中以肝、肾等脏器含量最高。数周后(25~35天左右)成年人约有95%的铅转移到骨性组织中,以不溶解的磷酸盐形式沉积在骨骼系统和毛发中,仅有少量的铅继续存在于肝、肾、脑、心、脾、肌肉等器官以及血液中。血液中约95%~99%的铅结合到红细胞表面,其余1%~5%的铅存在于血浆中。血浆中铅的浓度很重要,它会随着循环不断与机体组织进行交换,维系着一种动态平衡。在软组织中和骨表层的铅形成铅交换池,其中25%的铅与总血铅交换,也维系着动态平衡。因此,人体血液中含有比较多的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可移动的铅。
骨铅的蓄积始于胎儿时期,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,可持续50年。当由于感染、创伤、服用酸性药物使体液偏酸时,骨内不溶解的正磷酸铅可转化成可溶性的磷酸氧铅移动到血液中,使血铅浓度剧升,引起中毒或使原发病症状加重。当食物缺钙或血钙降低、或体内排钙增加时,铅会随钙入血,致使血铅上升。铅在体内的半衰期,血液中是25~35天,骨骼内约为几十年。也就是说,体内血液中的铅含量减少到1/2需要25~35天的时间,再经过25~35天才能减少到1/4。一般认为,铅进入血液循环以后在红细胞与血浆中快速建立起一个平衡过程,然后被运送到软组织和骨组织。骨组织储存的铅被重新释放回血液的过程相对缓慢。